2015年11月4日至6日,云南省昆明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委在杨善洲干部学院举办了“学习善洲精神,坚持严以用权”主题培训班。在故事林、老场部、老窝棚,学员们切身感受了杨善洲带领乡亲群众绿化大亮山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聆听了老书记的生平事迹介绍。学习结束后,石林彝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党总支书记、局长、经理朱艳梅写下的这篇《大亮山夜话》,深刻缅怀了杨善洲一心为民的情怀、务实朴素的作风,是对杨善洲精神内涵的深刻感悟,也是对自己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进一步践行“三严三实”的自我勉励。
——编 者
从宿舍走到新场部,只是几步之遥,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听到稚嫩的童音响起——好个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着栗炭火,后面积起马牙霜;住的是油毛毡,喝的是青菜萝卜洋芋汤,举头看见雾,低头是泥塘。
2015年初冬,大亮山的夜晚,霜寒露重。一阵山风吹过,双腿不自觉地打起颤,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进了屋里,熊熊燃烧的火塘顿时让人感到温暖。
大亮山林场的自场长,是第一批跟随杨善洲书记上山种树的人,现在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头发花白,精神矍铄,手里拿着一个长柄瓢,正一边煮着茶,一边和大家聊着那些往事。
一段难忘的大亮山夜话就这样开始了。
(一)
二十多年前,光秃秃的大亮山上,蜿蜒着一条崎岖的山间小道。善洲书记带领植树队伍,赶着骡马,驮着必备的生活用品,从山下负重而上……
山间马帮驮起的是家乡父老的重托。一位六旬老人登高振臂,为的是报答养育自己的桑梓地,为的是践行入党时庄严的承诺。
信心容易在艰苦的磨砺中渐渐丧失,希望容易在困难的挤压下渐渐渺茫。然而,善洲书记用精神撑起了大亮山绿色的梦想。
山高水枯的大亮山,风吹石头跑。第一顿饭还没有煮熟,大亮山的风就来了一个下马威。一阵狂风吹过,锅盖飞到了天上,泥土、树叶、风干的马粪牛粪都吹进了锅里。善洲书记在大家的惊呼中,淡定地说,山上的马粪牛粪没有毒,捞出来,换点水还能吃。
最让大家难忘的是,为了能够腾出资金、抢抓植树的最好节令,善洲书记决定,大家先住帐篷,把苗床地选好了,育上树苗,种起树来,再盖油毛毡房。
在大家忙着选地育苗的当口,大亮山的风再次给大家出了难题。夜晚,风呼呼地刮过,伴随着野兽的叫声,让人不寒而栗。等到天亮一看,除了自己睡着的床,其他东西全部不翼而飞。
先起床的同志着急地喊:“我们的东西都被偷走了,怎么办?”
等到大家急急忙忙都起来,才在下面的山沟里发现了锅碗瓢盆。看着七零八落的生活用品,有人终于忍不住对善洲书记说:“大爹,这个地方怕是住不得了,过几天连人都要吹跑掉,树怕是种不成!”善洲书记还是坚定地说:“看来先种树是不行了,先盖房子吧!”
简陋的窝棚盖起来,大家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
那一晚,善洲书记在窝棚里,围着火塘召开了动员会。因为搭建的窝棚顶上覆盖着绿色的树叶,有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绿叶子火塘会议”。会议再一次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让这支队伍在困难面前非但没有低头,反而鼓足勇气、迎难而上。
自场长说到这些的时候,声音自然高了八度,眼神深邃地看着远方,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岁月。
(二)
“过日子吃处有个锅、住处有个窝就行了。”
善洲书记还在云南施甸县当县委书记的时候,住在一间老旧的瓦房里,房子一半是办公室一半是宿舍。土木结构的房子因为地面潮湿,柱脚腐朽得快要不行了,工作人员请他搬出来,他对工作人员如是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句话,成了他一生勤俭节约的真实写照。
油毛毡窝棚盖起来了,谁能想到这是之后9年,善洲书记的家。
现场授课走过老窝棚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一排低矮的窝棚挤在一起,屋檐伸手可及,粗细不匀的枝条编在一起如栅栏,但这就是房子的墙和门。屋顶上盖着的油毛毡斑斑驳驳,还有一些枯黄的茅草和破旧的草席散乱地铺在上面。
探头进去,棚子里十分潮湿,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腾上来。靠墙放着一张简陋的木床,残破的被褥昭示着它历经风霜、鼠虫的考验,已经有些年头了。
在许多人眼里,杨善洲是个不讲究吃穿住行的“傻子”。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9年的窝棚生活,让老书记的风湿病、胃病越来越重,可他从不对人说起,只是偷偷地在身上带着药片,实在疼了就吃几片。有人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从善洲书记身上我体会到了,那是一种毅力和品格。
“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每每想起善洲书记说过的这句话,窝棚前那几棵雪松挺拔的英姿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那不就是老书记高洁品格的生动写照吗?
几年后,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林场终于盖起了瓦房、砖房,可善洲书记还是坚持住在窝棚里,因为职工还没有完全搬走。当一批又一批的职工都住进了新房子,他才离开低矮、潮湿、昏暗的窝棚,可这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他极少考虑自己,心里装的都是党的教诲和群众冷暖。老窝棚前的党徽树和木瓜树就是老书记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见证。
他栽下了一棵形如党徽的树,每天面朝“党徽”践行着自己庄严的承诺;他栽下了一片木瓜树,每年都泡出木瓜酒为林场工人祛除风湿;他栽下了5.6万亩亮山绿海,如一面旗帜飘扬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传承着共产党员鞠躬尽瘁的清正党风,流淌着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精神血脉!
(三)
和自场长围着火塘一说就是几个小时,听着自场长从久远的过去说到现在,时间就这样静静地流淌,火塘里的柴火啪啪地爆着火星,空气中弥漫着炕茶的清香。
当说到善洲书记临终前说的一番话——要把骨灰分成三份,一份埋在姚关清平洞、一份埋在大亮山上、一份埋在老家的茶园里,伴随着自场长低沉的语言,空气仿佛有些凝滞了,大家都默默地望着火塘里的火苗。
还是领队首先打破沉默:“老场长,您说善洲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自场长抬起头,清澈的眼神仿佛大亮山的清泉,他注视着前方,说:“相信党,做实事!”
六个字很轻,六个字又很重,深深烙进了大家的心里。
我突然想起善洲书记的座右铭——放下官架子,甘当普通人;不做救世主,甘为铺路石。无论是群众口中的“草鞋书记”、女儿心中的“狠心爸爸”,还是常人眼中自讨苦吃的“拓荒牛”,他都是在用踏踏实实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
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干什么?为后人留下什么?每一名党员要时常扪心自问,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才不至于宗旨淡薄,才不至于信念丧失。
作为烟草人,要怎样来回答这三问呢?从“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业价值观的光芒,它告诉我们烟草人为了谁奋斗,为什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烟草除了继续加大产前投入、基础设施投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还在精准扶贫方面开启了新征程,帮扶烟区困难烟农,帮扶贫困零售客户,帮扶少小民族致富……这,就是我们烟草人的回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思考着自场长的六个字,他年轻时的形象在我的眼中立体起来——
一个年富力强的中年汉子,头戴竹叶帽,身背绿军包,拄着柳树棍,追随在善洲书记的身后;
一个、两个、三个……队伍越来越长,从一个点走成了一条线,从一条线走成了一片绿海,慢慢融进大亮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
一个人的生命很短,因为它必将走向终点。
一个人的生命又很长,因为精神可以永续不灭。
火塘里的柴渐渐燃尽,大家走出新场部,经过善洲书记亲手种下的玉兰树。看着满天星斗,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着,此时大凉山还是风雪季节,而玉兰花却要绽放了——不是大亮山中春来早,而是玉兰披霜斗雪报春恩;也不是善洲书记偏爱玉兰,而是此花开后百花开!
(昆明市石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书记、局长、经理朱艳梅)
上一篇:廉洁自律扬正气 善洲精神树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