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态要闻 > 媒体报道 > 内容

为官20年 两袖清风——追记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上)

发布时间: 2013-12-31    作者:    来源:|0    浏览次数: 0
分享
《党的生活》杂志社记者 徐向良
 

  杨善洲,是一位共产党员的名字。人们记住他,是因为他在担任保山地委领导的近20年里,两袖清风,勤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留下了共产党人的一身正气。

  杨善洲曾经在保山当了近20年的“大官”,可人们都说他不像官,因为他从没有官架子,不摆派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官,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草鞋书记”、“竹叶帽书记”。

  “杨善洲老书记和别的官不一样!”采访杨善洲先进事迹的途中,常常听见这样的评价。到底哪里不一样?记者走近杨善洲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一起工作过的同事、相识的朋友、身边的亲人和与他接触过的群众,听他们细数那位“草鞋书记”的不一样——

  “他不像个大官”

  杨善洲下基层喜欢和农民一起劳动,犁田耙地,样样在行。1980年5月,在云南省昌宁县城到翁堵公社的公路上,有几位石工正在修一座涵洞。突然,一辆北京吉普停下来,一位50来岁的中年人下车后走到石工中间,和大家一起抬石头,砌涵洞。他见一块石头打得不平整,就从工人手中接过工具,叮叮当当地打起来,不一会儿,一块带有好看的芝麻型花纹的石头打成了,石工们禁不住对他精湛的技艺啧啧称赞。

  有一次,杨善洲到平达公社河尾村调查水稻种植的情况,他来到田边察看,发现当地的农民插秧不规范,插得很稀,于是他就对田里的农民说:“这样栽秧可不行,收成不会好。”田里的群众看了看他,身穿一件蓝布中山装,脚穿一双破旧的解放鞋,不像个懂技术的。“你会栽,你下来栽给我们看看,别站着说话不腰疼。”田里的群众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这时,只见杨善洲把鞋一脱挽起裤脚就跳进田里,接过秧苗很快就栽了一大片,而且栽得很均匀整齐,在场的群众都被镇住了。

  后来,当群众知道帮他们打石头、教他们插秧的人居然是当时的保山地委副书记时,都议论开了:“哪里像那么大的官嘛,看起来就和我们老百姓一个样。”类似上述的事情,发生在杨善洲身上不止一次。因为,他从来不把自己和老百姓分开,在杨善洲的心里,不管做多大的官,都是在为人民服务,只有随时把心和群众连在一起,才是一个称职的干部。

  “他从不搞特殊”

  “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不能搞特殊。”这是杨善洲担任领导干部期间对身边的干部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近20年的保山地委领导岗位上,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杨善洲以身作则,自己带头不搞特殊化。1980年的夏天,他到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恰好碰上他前几年给大队果园嫁接的水蜜桃正在收摘。管果园的社员听说他来了,就从他嫁接的桃树上摘了一些桃子,请他尝鲜。他说:“要摘就多摘一点。”那个社员又去摘了一些来,他用秤一称,刚好5斤,就掏出钱来,要付给那个社员。那个社员不肯收钱,说:“这是你自己嫁接的树,还给什么钱!”他认真地说:“嫁接归嫁接,付钱归付钱,你不收钱我就不吃了。”最后,那个社员拗不过,只得收了钱。他这才把桃子拿来请大家吃。

  杨善洲还严格要求家属,不让搞特殊。他的妻子张玉珍回忆:1970年,她生了三女儿,正在坐月子,家里粮食不够吃,姚关公社的民政干部给她家送去了3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杨善洲知道后,严肃地批评了妻子:“我是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地委领导的家属也不能搞特殊。”事后,张玉珍攒够大米和粮票还给了公社。

  “书记做在前,我们地委的干部谁也不敢搞特殊。”曾经做过杨善洲秘书的段兴华说,跟着老书记很多年,从来没有吃过一次免费的饭。有一次,段兴华随他到龙陵出差,当时的县委书记在县委食堂招待他们吃饭,只有一碗萝卜炖排骨、一碗蒜苗炒萝卜、一碗白菜和一碗青菜。饭后,段兴华再三坚持要付钱,可县委书记不让。第二天离开龙陵60多公里,杨善洲得知头天吃饭没有付钱,立即要求段兴华回去付钱。段兴华坐班车到了龙陵付了6.5元饭钱,又住了一夜,回到保山时花了30多元钱。“杨书记,为了付6.5元的饭钱,我花了30多元,不划算。”他严肃地说:“账不能这么算,我们要算的是共产党员的作风账。”

  “他从来不收礼”

  杨善洲认为,贪污腐败就是从占便宜、收东西开始的,他给自己定了一条铁的纪律:不占公家的便宜,不收任何人的礼。

  杨善洲的家住在离地委110多公里远的施甸县姚关公社。有时,因私事请假回家,他都是自己买客车票,不让办公室派车接送。有一次,得知母亲病了,他就去车站买票。秘书长知道后,追上他说:“书记,小车闲着呢,叫司机送您回去吧。”他一边快步往外走,一边摆手说:“不用管,这是办家里的私事,公家的车是用来办公事的。”他对家人也很严格,担任地委领导的近20年时间里,他的妻子和女儿从来没有坐过他的车。

  “一分钱的东西也不能要,这是原则问题。”杨善洲的三女儿杨惠琴至今还记得父亲的话。她小的时候,有位在甘蔗基地工作的阿姨送了她3棵甘蔗。当她把甘蔗拿回家时,被父亲看见了,问她甘蔗的来历。当得知是别人送的,杨善洲发火了。“赶快送回去,一分钱的东西都不能要。”后来,女儿哭着把甘蔗送了回去。杨惠琴说:“那时候甘蔗就卖4分钱一斤,3棵甘蔗不超过5角钱。”

  知道杨善洲脾气的人都不敢给他送东西。给他送礼的人,总是被他毫不留情地骂回去,但偶尔也有例外。一次,一位和他关系很好的老部下来看他,来的时候带了一小袋玉米面,买了一斤蛋糕和一些香蕉,这些东西在当时不超过10元钱。为了不伤感情,杨善洲没有说什么,事后,他托人给那位老部下捎去10元钱。

  “他爱和群众比”

  杨善洲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他的心里时刻都装着老百姓。他常常对家人和干部们说,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要多为群众着想,多为老百姓服务。

  他的三个女儿都是在老家上的学,当了地委领导后,他也没有把女儿转到条件好的保山上学。三女儿杨惠琴在老家姚关上初中时,施甸县委组织部专门写了个报告向市委汇报,并建议将她送到保山读书。杨善洲知道后,发脾气了。他说:“目前,大部分山区农民都很困难,他们的子女都在附近读书,为什么我的子女就要到条件好的保山来读呢?”

  1970年8月5日,杨善洲的大女婿杨学明给他写信说,家里的茅草房已经快住不成了,外面一下雨家里都是水,晚上连觉都不能睡,两个妹妹一下雨就哭个不停。家里准备把茅草房盖成瓦房。他接到信以后,把身上仅有的30元钱寄回了家,并写信对家人说:“房子暂时不要盖,要克服困难,能住就住。眼下的农民比我们困难的还很多,和穷苦老百姓比,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好了。”

  1985年,昌宁县发生水灾,群众的400多亩田地被淹了。杨善洲带着工作人员到受灾的群众家里、田地里调查受灾情况,回到地委以后,他召集干部开会,立即停止了当时正在建盖的地委办公楼,把钱拿去救济受灾的群众。后来,他多次说:“我们这些当干部的,能看着群众受灾不管不顾,自己盖楼房、搞享受吗?和受灾的群众相比,我们的办公条件差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喜欢和群众比的干部,最清楚群众的疾苦,也最懂得如何要求自己。杨善洲时时处处把自己和老百姓放在一起比照,这一比让他不敢搞任何超越群众的特殊,不敢心安理得地享受,更不敢忘记作为一名党的干部的职责与使命。

  不搞特殊,不收礼,喜欢和群众比。杨善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他近20年担任地委领导的人生路上,留下了共产党人的一身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