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退休后的他放弃了在家安享晚年,一头扎进大山,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7万亩……
从工作到去世,他攒下的钱还不够1万元,2006年,他才在老家新盖了一栋砖瓦房……
2010年,他把20万元特别贡献奖捐给保山第一中学和大亮山林场……
“草鞋书记”、“泥腿书记”、“种树书记”……
一件件鲜活的事例、一个个生动的数字、一个个亲切的称呼,老书记朴实光辉的形象深深印在了每个读过他事迹的人的心里。学习杨善洲的先进事迹,让人心灵震撼,再次得到了净化和洗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他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呢?这是一种多么伟大人格力量啊。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事业的无限信仰。
如果不是出于信仰,就不会为了一个承诺,甘心住窝棚、捡果核;如果不是出于信仰,就不会在身患疟疾,高烧不退的情况下,冒雨去和群众开会;如果不是出于信仰,就不会临终也没有给儿孙留下一分财富……显然,在他心目中,党和人民的事业至高无上,群众的安危疾苦远比山还重、比海要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早已融入到了他的血液,深入至骨髓。
我们不得不承认,杨善洲给予家庭和子女的太少了,他的尽孝方式也不外乎买包补药煨给母亲吃几天;他照顾家里,无非是干些农活,把水缸挑满水,为闺女梳梳辫子;家里房子漏雨严重,他只能拿出30元钱给妻子买几个瓦盆接漏;小女儿直到8岁时,才第一次见到亲生父亲;家属本来有机会“农转非”进城,他却带头谢绝了;全家粮食不够吃,他硬是要求把救济粮退回去,留给更需要的人……这样的故事恐怕还有很多很多,但凡是普通人也会“心酸”不已,所以,在我们看来杨善洲绝不是一位孝顺的儿子、称职的丈夫、合格的父亲。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和事业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改善百姓生活上,公、私之间的取舍,他总是那么平静随意、自然而然。
杨善洲如一座高山,朴实无华,但令人景行仰止。他一双草鞋,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始终是不改农民本色;他设立助学金,开办农校,大力扫盲,发展咖啡种植,推广高产品种,他的严谨务实又让人遥不可及。
杨善洲像一棵大树,植根群众,送来葱葱绿荫、清泉汩汩。他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每次下乡,都带把锄头,他让不少老农搭过他的顺风车,但绝不为子女行个方便;在他带领下,大亮山周边行政村的饮水、交通、用电等问题解决了,施甸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4.8%,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他始终和群众站在了一起。
杨善洲似一面镜子,明澈光洁,正己正人。每次下乡,他都自己掏钱付饭费,有人送给闺女三棵甘蔗,他大怒不止,从保山到老家100多公里,他每次探亲都是乘坐公共汽车,再徒步走上几十里,从未用过一次公车。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杨善洲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镜子,仔细对照,让我们更加清楚了自己身份,更加找准自己位置,也更加认清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一个民族没有信仰,只会是一盘散沙;一个人丧失了信仰,就会迷失方向。杨善洲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楷模和精神高峰,他仿佛是荒漠里的一片绿洲,气若幽兰,沁人心脾;他更像一盏明灯,熠熠生辉,指引我们前行的步履。“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学习杨善洲精神,就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做一名经得起考验,耐得住打磨的真正的共产党员。(文/小小)
上一篇:杨善洲农村工作理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