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先进事迹 > 善洲故事 > 内容

贫穷的“富翁”

发布时间: 2013-12-31    作者:    来源:|0    浏览次数: 0
分享

《人民日报》记者 姜 洁
 

  编者的话:刚上山造林的时候,有人认为杨善洲去大亮山是为了捞大钱。可82岁那年,杨善洲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了国家。他说:“它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好物归原主。”

  杨善洲发财了!

  人们给杨善洲算了笔账:整个大亮山林场约有1120万棵树,按每株30元的最低价算,总价值也有3亿多元!“这下子你可成了‘施甸第一富翁’了!”有人和他开玩笑。

  可杨善洲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2009年4月,82岁的他把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了施甸县林业局。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走一根草。县委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当场回绝:“造林不是为自己,是为群众,我一分也不要!”

  2009年12月,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2010年5月,他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只留下4万元给自己的老伴。

  刚上山造林的时候,有人认为杨善洲去大亮山是为了捞大钱。杨善洲用实际行动粉碎了谣言。他的这个举动,很多人都不理解。云南日报社记者程三娟就此还专门在2010年8月采访了老人。她问杨善洲:“金融部门对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估价有3亿多元,这么大一笔财富您就无偿移交给政府了?”

  杨善洲回答:“千万不要把这么一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头上,它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好物归原主。”

  “您办林场期间应该从上级部门争取到不少资金扶持,有不少提成吧?”程三娟追问。

  老人坦然地说:“办林场期间我一共争取上级有关部门资助几百万元。按当时的规定,引进资金可以提成,买幢房子不成问题。但我没有要,为什么?我认为共产党员拿着工资是为人民服务的,去上面要钱、到外面引资金,是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再说,要来的钱、引进的资金,那是国家的钱、别人的钱,人家给你是让你造林用的,你咋好意思去提成、挪用到自己身上?”

  熟悉杨善洲的人都知道,他不仅不是个“富翁”,反而十分贫穷。到林场造林,1996年以前,他只拿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以后提高到了100元。他在职期间,虽然工资很高,可却没攒下什么钱,以至于家里盖房借了5万元,他只拿得出9600元钱还债。

  堂堂一个地委书记,光工资也不少啊!杨善洲的钱都去哪了?

  杨善洲的秘书们给出了答案:“他这个人用钱很‘散’,到哪个村子看到谁家生活太困难,就掏出工资去买点粮食、被子接济;哪个生产队没有钱买种子,他也掏钱去帮着买……”

  “书记,我们想发展多种经济,养点蜂子,可是没钱啊!”1978年,大官市林果基地,农民们围着前来考察的杨善洲,你一言我一语拉着家常。

  “徐秘书,你不是帮我攒着下乡补助吗?有多少钱了?”

  “400多块了!”秘书徐德武回答。

  “好得很!”杨善洲一拍大腿,“这下解决大问题了,你把钱全部给他们买板子打蜂箱,把蜜蜂养起来!”

  时光穿梭到2010年9月,保山市人民医院病房。一个农民背着满满一筐柿子,满头大汗地赶到了杨善洲的病床前。

  “老书记,您身体好些了吗?您看我结实得很!您不用担心我了,我种了好几十亩的果林,现在也有钱了,您的救命之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

  老人已经说不出话来,他握住来人的手,眼中满是欣慰。

  朱家兴,曾是大亮山林场的职工。1997年7月,他突然昏迷不醒,肚子胀得像个圆球,经查患肝硬化,伴大量腹水。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家人负担不起昂贵的医药费,六神无主地痛哭着,开始准备后事。

  杨善洲闻讯赶来了。他找到主治医生:“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

  两个多月后,朱家兴的命捡回来了。2.6万余元的医药费,全部是杨善洲借钱垫付的。

  杨善洲就是这么一个贫穷的“富翁”:他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用到了为人民服务上,把挣到的钱几乎全部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穷了自己一个,富了千万家!

  (原载《人民日报》2011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