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队伍建设须臾不可放松
发布时间:
2016-08-24
作者:李小三(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0
浏览次数:
0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须臾不可放松干部队伍建设,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好干部“二十字”标准,并提出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个人努力是内因,是决定性因素;组织培养是外因,是关键性因素。精心培养好干部,是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的职责所在。
抓好教育培养这个先导工程。干部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需要把干部教育作为培养好干部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一灵魂,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题和主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抓好党性教育。党性是党员干部最大的德。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培养好干部,就要高度重视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补足精神之“钙”。要抓好专业化能力提升。针对干部实际需要,开展精准化培训,切实解决“本领恐慌”“能力危机”问题,使各级干部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
抓好实践锻炼这个关键工程。实践是个大熔炉、大学校,是培养好干部最管用最有效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不经过千锤百炼、艰苦磨炼,很难在关键时刻经受住考验,这方面的教训是有的。培养好干部,一定要强化实践导向,引导干部走好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之路。要注重在基层一线锤炼。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要推动干部争先恐后到基层去、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越是发展潜力大的,越要舍得派到基层去摔打、去“接地气”、去“墩墩苗”,让他们在干事中长本事、在历练中变老练。要注重在重点工作中磨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引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到那些矛盾多、困难大、任务重的地方,多经历一些大事要事、急事难事,在困难逆境中看意志、在挑战考验中看本领。要注重一步一个台阶历练。邓小平同志说过,“发现一个好苗子,要让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来……是对干部真正的爱护”。要坚持递进式培养,为干部搭建必要的成长台阶,让干部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岗位接受必要的锻炼,增长阅历、开阔视野,为以后更稳健的成长打牢基础。
抓好从严管理这个保障工程。好干部的“金刚不坏之身”,不是天生的,需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组织上培养干部不容易,要管理好、监督好,让他们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我们要把“严管”作为培养干部的一条重要原则,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管出好人、管出好干部。要经常管、管经常。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早打招呼,及时提醒,拉拉袖子、咬咬耳朵,使干部自觉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重点管、管重点。树立精准化管理理念,突出对党政“一把手”、管人管钱管物等重点岗位领导干部的重点关注、重点监督,对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管党治党主体责任、选人用人主体责任,以及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等情况要随时提醒、随时敲打。要小处管,管小处。干部管理必须落细落小,要从落实基本制度入手,从党内政治生活抓起,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使干部懂规矩、守纪律,知敬畏、有底线。
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
知人才能善任。组织部门作为发现好干部的职能部门,只有练就一双“慧眼”,掌握一套“绝活”,才能扣好干部工作的“第一颗扣子”。
善于经常性、多渠道、多层次了解干部。了解干部是干部工作的“第一道工序”。要经常性了解干部。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名声在民间。要坚持有原则地多接触了解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干部群众,将更多注意力聚焦到了解干部、熟悉干部上,既听干部怎么说,也看干部如何干;既听干部自己怎么说,也听百姓民间如何议。通过认识、熟悉、比较,观察、倾听、分析,真正把人看准用准。要多渠道发现干部。党管干部是干部工作的重要原则,不能有丝毫动摇。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党管干部与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是统一的,只有发扬民主才能落实好党管干部原则。我们要广开言路,多渠道、多方位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绝不能只讲集中不讲民主,拍脑袋决策。要多层次分析干部。要多与干部面对面谈心谈话,增进对干部的直观了解。要定期开展综合分析研判,说得出哪个干部强、哪个干部弱,说得出强在哪里、弱在何处,搞清楚干部从哪里选、人往哪里配,真正把好干部发现出来。
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识别干部。全面认识一个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要把人看准,就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要用实践的观点识别干部。毛泽东同志曾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组工干部要善于在实践中检验、识别、鉴别干部,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锻炼人才。比如,要了解干部抓扶贫工作的能力,就要到脱贫攻坚一线去;要看一个干部靠不靠得住,就要看他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要用全面的观点识别干部。全面了解干部,既要看优点,也要看缺点;既要了解干部现在干什么,也要了解干部过去管什么;既要了解干部在现单位的表现,也要了解在原单位的情况;既要了解同事和上级的意见,也要了解群众的意见。要用“两点论”识别干部。了解识别干部,既要看到干部的长处和不足,又要善于看主流、看本质、观大节,不能求全责备。同时,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不能简单地因一时一事就对一个人草率下结论。
善于在知事识人中正确评价干部。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就要在具体工作中识人之长、知人之短,做到知事择人、用人治事、人事相宜。要从工作实绩看干部。从实绩看德才,重实绩用干部,是我们党的一贯干部政策。在新的形势下看干部的实绩,就要看推动科学发展的实绩,看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绩,看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要从一贯表现看干部。要通过干部考察、年度测评、参加班子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德述廉、听取工作汇报、与干部谈心谈话、日常接触等渠道,全面深入了解有关情况,注重干部的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要从关键时刻看干部。要注重在干部完成重大任务、处置突发事件、作出重大决策、面临进退留转等关键节点考察干部,通过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以看其见解见识,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以看其禀性情怀,观察干部对名利的态度以看其境界格局,观察干部的为人处世方式以看其道德品质,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以看其能力水平。
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合理使用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好干部成长起来了,培养出来了,关键还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合理使用起来,主要是做到用其所长、用当其时、用当其位、人尽其才。
从事业角度讲,就是要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选人用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选人用人,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坚强干部保证。具体来说,要选拔那些有本事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迫切需要一支带头干事创业、勇于冲锋陷阵、甘于无私奉献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要选拔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无论是破解结构性改革难题,还是破除体制机制壁垒,都迫切需要一大批“干将”“闯将”,把改革事业推向前进。要选拔那些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的干部。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是既干事、又干净的干部。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严”字当头,选拔重用那些政治意识强、规矩意识强、纪律意识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好干部。
从干部角度讲,就是要用其所长、用当其时、用当其位。选人用人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在对的时间把对的人放在对的岗位上,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干部的积极性。要用其所长。人无完人,个体之间能力有大小、个性有区分、禀赋有差别,选人用人一定要坚持用其所长、扬长避短,放大优势效应。要用当其时。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当干部还处于成长阶段时,要花更多心思呵护培养,多施肥浇水、修枝剪叶,而不是拔苗助长;当干部逐步成长走向成熟时,就应及时使用,对已具备“火候”的干部,要看准一个培养一个、成熟一个使用一个。要用当其位。“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才放错了位置,可能变成庸才。所以选人用人一定要将人和事统一起来,做到人岗相适。
从组织角度讲,就是要合理配备、从严把关、关心激励。一要合理配备。综合考虑年龄、经历、性别、民族、党派、专业等方面因素,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配备,通盘考虑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配备,注重优化结构和增强功能的高度切合,既考虑专业、能力、结构上的合理性,又考虑个性特点和工作阅历、工作经验上的互补性,最大限度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二要从严把关。要坚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和“带病上岗”,通过健全干部人事制度、改进考核考察方式方法,充分运用纪检、巡视、审计、信访等手段,对干部进行全方位“体检”,真正把住政治关、德才关、作风关、廉洁关。三要关心激励。组织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调动干部积极性,提振干部精气神,把严格管理和热情关心结合起来,建立鼓励改革、宽容失误的容错免责机制,使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作出贡献。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