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态要闻 > 媒体报道 > 内容

60年坚守精神家园——追记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下)

发布时间: 2013-12-31    作者:    来源:|0    浏览次数: 0
分享

《党的生活》杂志社记者 徐向良
 

  杨善洲,是一个万亩林场的名字,人们记住他,是因为这片山林见证着一位老党员“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高尚情怀,播种下了生生不息的精神。

  有一种颜色,叫清白。清,即透明;白,即一尘不染。这样的颜色只有情操高尚的人才会拥有。

  有一种坚守,叫永恒。永,即长期;恒,即始终如一。这样的坚守,只有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做到。

  有一种精神,叫无私。无私的人,襟怀坦荡;无私的人,光明磊落;无私的人,大爱无疆。

  杨善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清白,当了一辈子“官”,家里却穷得叮当响;他坚守,退休不褪色,用生命绿了万亩荒山;他无私,他把全部的爱献给了保山人民,献给了这片他曾经深爱着的土地。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杨善洲的60年却如此充实而辉煌。60年,他不折不扣地践行着入党时的庄严承诺;60年,他一心为民、勤勤恳恳、忘我工作、无私奉献;60年,他始终如一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

  “权力是党和人民的,不能用来办私事”

  在杨善洲的观念里,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常常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

  在杨善洲的家里,我们找到了一张空白的、旧得发黄的《干部农村家属迁往城镇落户申请审批表》,这张表在杨善洲的箱子底下藏了很多年。1978年,上级组织部门有个通知,地师级干部,家在农村的爱人、父母、不满16岁的子女可以转为城市人口。当时,杨善洲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可是杨善洲却始终没有在申请表上写一个字。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大家都不当农民了,谁来种粮食?”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个好的工作。然而,杨善洲的女儿们却从没有沾过父亲这个地委书记的光。1982年,二女儿没有考上中专,杨善洲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女儿求情,而是鼓励她明年再考。女儿说:“爸爸,我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就给我安排个工作吧?”听到女儿的话,杨善洲紧锁眉头,语气坚硬地说:“不行!我没有这个权力。”

  认识杨善洲的人都知道,这个地委书记从来不开“后门”。1981年初秋的一天,一位转业干部找到杨善洲,想借着两人是老相识的情分,请他帮忙分配到城里工作。“你怎么首先想到的不是工作,而是你个人的私利!”杨善洲当场就毫不留情地回绝了他。在回地委的路上,杨善洲对秘书说:“地委是党的机关,要告诉机关所有干部,不能为那些只图个人利益的人开方便之门。”

  杨善洲从不开“后门”,“前门”却总是敞开着的。地区农科所农艺师毕景亮的爱人和两个孩子都在农村,家中比较困难,杨善洲主动过问,要求解决他和所有科技干部的后顾之忧。抵制不正之风,杨善洲无私无畏;关心群众,杨善洲细致入微。群众开玩笑说:“杨善洲‘后门’那把锁是没有钥匙的,谁也打不开,可他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困难的钥匙却揣了一大串。”

  “没有困难,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

  有人说,艰苦奋斗的精神只存在于革命战争的年代,现在生活好了,国家富强了,不需要艰苦奋斗了。但杨善洲对艰苦奋斗的理解是能吃苦、不怕吃苦、面对困难不退缩。

  杨善洲常常对秘书说,共产党员就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和帮助他们,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信任我们。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杨善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困难,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

  退休前他这么说,退休后他也这么说。1986年的冬天,保山市(今隆阳区)杨柳公社白沙沟村发生群众哄抢山林的事件,事情闹得很大。杨善洲得知后,安排秘书苏加祥去处理,苏加祥从来没有一个人去处理过类似的问题,心里很担忧。杨善洲看出了他的心思,临走前对他说:“你是党的干部,不要害怕困难。到了那里,只和群众拉家常,不要提山林的事。要记住:群众不是老虎,你用心对他,他就用心对你。”在杨善洲的鼓励下,苏加祥来到白沙沟村与群众同吃同住了7天,最终妥善处理了问题。

  刚刚走进大亮山时,面对光秃秃的山,没有钱、没有路、没有水,建林场种树没有任何基础。怎么办?杨善洲不担心,没有住处就搭个丫杈窝棚,没有路就带领职工自己修,没有树苗就到街边卖水果的地方捡果核……对杨善洲来说,困难是吓不倒人的,因为他知道:我们党因为艰苦奋斗才建设了今天富强的国家,他的林场只要艰苦奋斗也一定能发展壮大。如今,事实证明了一切。

  “悄悄的来,悄悄的走”

  2010年10月10日,杨善洲的生命定格在了84岁的这一天……

  如何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同样为官,有人为社会、为人民含辛茹苦,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有人不思奉献求索取,不讲奋斗图享乐。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杨善洲把他的一生交给了党和人民。在担任领导干部期间,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没有向组织提过一次要求,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怨。退休后,他拒绝到省城安享晚年,迈着年迈的步子走进大亮山义务造林,造福百姓。

  有人说,他们那个时代当领导多好,可以坐汽车、穿皮鞋、戴手表,可杨善洲却从来不用公家的车办私事,他也没有穿皮鞋,而草鞋、解放鞋倒是穿破不少;也有人说,他退休后造林是为了赚大钱、发大财、谋私利,可杨善洲却把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地交给了国家。

  “我死后,家里不接礼、不待客、不浪费、不铺张,悄悄的来,悄悄的走。”短短二十几个字的遗嘱,诠释了杨善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杨善洲用一生的付出,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篇章,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树起了人生的榜样。

  杨善洲走了,悄悄地走了。他的骨灰被埋在了他苦心经营了20多年的林场,埋在了这片他深深爱着的土地。他的精神长成了万亩森林,化作天地间最纯洁的绿。

  这些天,在云南省的干部群众中一直传颂着杨善洲这个名字,人们正在以不同的形式缅怀他,歌颂他,学习他。杨善洲曾任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他参加工作近40年,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老家施甸县姚关乡大亮山,义务造林、艰苦创业,经过22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并把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被人们称为“永不褪色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