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介绍
实践基地
现任领导
动态要闻
今日学习
新闻动态
视频宣传
权威声音
媒体报道
公告通知
学院快讯
先进事迹
杨善洲同志简历
获奖情况
善洲故事
资料馆
善洲实物
善洲身影
善洲箴言
文艺作品
文艺作品
影视资料
教育培训
学员感悟
研究成果
师资介绍
课程设置
学员风采
善洲林场
捐赠信息
评论文章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培训
>
学员感悟
>
内容
滇西行记
发布时间: 2016-05-19 作者:红云红河集团会泽烟厂 高升堂 来源:|0 浏览次数:
0
次
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微信好友
新浪微博
一、初到施甸的印象
滇西于我是块陌生的土地,因集团调研室组织离退休管理人员到善洲学院学习,年过半百的我才第一次踏上滇西保山的土地。因为善洲学院学员较多,不能够按时接待我们,到达的第一天晚上只能下榻施甸县城酒店等候。晚饭过后,行走在行人稀少的施甸县城的街道上,心里想着也是因为这次培训,否则这辈子不可能踏上这里的土地。之前也仅仅因为学习党的好干部杨善洲老先生的事迹也才了解到施甸这个名字。我的印象中这里好像毫无特色,也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边疆小县,在我的心田里不曾荡起过涟漪。
印象中凡带有“甸”字的地方总和回族居住地有关,如寻甸、鲁甸、沙甸等。施甸是不是也和回族居住地有关呢?回到酒店,翻开酒店里一本叫做《青牛白马的迁徙》一书,读完后方才知道自己的无知。这本书里详细描写了施甸县四分之一人口属于古代契丹人的后代,也就是北宋时期居住在北方草原上辽国人的后代。这是解放以后的另一发现,当年元朝大军征讨南方大理国的时候,被征服的契丹人被编入了蒙古大军到达西南,先是征服了当时的大理国,随后灭亡了南宋。
契丹人到达现在的施甸县后,戍守边疆,并与当地的布朗族、汉族等通婚,后代子孙随即在此生育繁衍,现今施甸县的一些地方还留存着契丹文字的遗迹以及古代契丹的生活习俗。书中提到契丹人的后裔不仅落籍施甸县,周围的几个县如鹤庆、龙陵、腾冲、昌宁,乃至现在缅甸北部果敢等地都有着他们的后裔。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契丹人的后裔祖祖辈辈在此生息繁衍,演绎了大辽皇族落籍为民,从北方草原南迁到祖国西南的痕迹。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更是一个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真实的云南故事。现在一部分施甸人依然号称他们是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后人,青牛白马的传说也就是古代契丹人关于祖先来源的故事。
二、善洲学院学习点滴
这里的大亮山,是杨善洲老书记的故乡,解放前也曾树林茂密,生态较好,可经过大跃进大炼铁铜后的砍伐,这里的山秃了、水干了,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善洲老人在保山任地委书记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在退休以后回到故乡,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还故乡一个青山绿水的好环境,以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老人说话算话,在退休以后不是回家陪伴老伴和家人,而是卷起铺盖行李住进了大亮山,一住就是二十年。二十年间带领当地父老乡亲一年年的植树造林,四万亩的荒山如今已变成了青山绿水。这里山青了,草绿了,水流淌了,小鸟也在林中安家落户了。
我们来到善洲学院,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行走在洒满林荫的小道,享受着这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更为印象深刻的是感受着这里浓浓的乡情。这种感受自我们下飞机时就能感受到,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年轻漂亮阳光现代的王兴艳老师,自下机迎接我们到我们至离开保山,每天都陪伴着我们,关心着我们每个学员的学习生活,与我们的学员融为一体,爽朗的笑声一直与我们相伴。
善洲学院的两个晚上,我们都到林场老场长自学洪居住的房间做客。这里虽是学院里面,可里面的布置如同当地老乡家里一样。古稀之年的老场长如同父亲一样迎接着回家看望他的孩子们,脸上始终洋溢着热情开心的笑容,以当地最为热情的方式迎接着远方的客人。屋里燃起了山上砍来的树枝点燃的柴火,火中为学员们烧着洋芋,火边沏着传统的炕茶。小小的房间里始终客人往来不断,笑声不断,老人不停地忙前忙后,为学员们倒茶、派烟、递送着烧好拨掉皮的烧洋芋。老场长还把他个人的酒拿出来招待大家,更为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老人把儿孙孝敬他的人参酒也拿出来分享给大家。
善洲精神中是不是也包含了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接人待客方式?那就是千百年来我们中国人接人待客的真诚和无私,每逢客人到家,总会把家里最好的自己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简陋的屋内始终洋溢着幸福温馨热情的气氛,这里虽说简陋,可比起老书记当年居住的林场可不止好了多少倍。学习课程中老场长亲自为我们授课,他是善洲老人人生最后二十年的陪伴者,大亮山造林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自老先生先后到人民大会堂,全国各地做过巡游报告,他用最为朴实的语言,把大亮山造林过程的每个细节讲述得很清楚,用朴实的语言再现了当年植树造林的艰苦历程。善洲老人的工作秘书苏加祥先生也是授课老师之一,他跟随老书记多年,见证了老书记当年勤政爱民的点点滴滴,为我们讲述了当年发生的一个个感人故事。
三、大亮山未来开发的思考
在我们感叹感动大亮山林场的山青水秀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滇西大地上还远未脱贫。回家后正巧观看到中央台焦点访谈节目正在播放施甸县精准扶贫节目,在善洲学院学习期间也听说了林场每年间伐出来的林木卖了以后还不够付工钱,看来靠卖树来致富行不通。这里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以及悠久厚重的民族文化是将来滇西开发旅游的宝贵资源。邓子龙将军当年发动群众抗击入侵者的英勇故事,十万远征军故事,滇缅公路的修建,怒江边上施甸人民为抗战做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惠通桥上抗击倭寇的故事为很多国人知晓,到这里才知道施甸是抗战名将余建勋的故乡。松山、龙陵、腾冲战役等这些滇西抗战,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都是开发旅游的宝贵资源。滇西完全可打造出符合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范本,一个兼具旅游开发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开发的旅游胜地,特别是善洲学院的带动,打造出类似于井冈山红色旅游一样的品牌旅游基地何尝不可能?井冈山因为气候原因,每年只有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可以接待游客,而这里可以常年接待八方游客,且这里刚刚起步,沿着旅游开发的路径,这里待开放、可开发的项目还在很多。
这里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怒江大峡谷,这条河谷犹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一般美丽,打造中国版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应当不是梦想。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开发,未来滇西旅游发展的蓬勃发展指日可待,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的施甸人民脱贫致富的梦想应当是大有希望的,我想我也一定会再找机会带上家人朋友再到这里旅游,在此感受这里浓浓的民族文化和厚重的爱国传统文化。
中两位分别是现任林场厂长周波,林场创建之初就跟随杨善洲老人,当年的年轻人也变为中年人。另一位是杨善洲老人的二女儿,杨老师。
邓将军的这首诗里少了一个字,这是小才女邱琪女士发现的,各位看官看看是那个字。我觉得应当是在第一句。
花如银幹( )似铁, 一点丹心红如血。
不与桃李争春风, 撑住乾坤几霜雪。
不是邓将军写漏了,应当是后来雕刻的人写漏了。请大家想想应当是那个字,会不会是“硬”字?
四、会泽人与保山的渊源
此次到保山,回来的第一天恰逢古稀之年的杨德昌老师给我送书来。闲谈中谈到保山,知识渊博的老先生说起施甸和会泽有相似的地方,这两个地方古时候都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只是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施甸历史上也很发达,同属古驿道上的两个古镇,只是历史上地位和角色不同罢了。谈到保山,与我们会泽还挺有缘分的,晚清民国时期,一位姓汤的会泽人在当时的腾越道也就是现在的保山当过道尹,道尹也就是行政长官,这位姓汤的老先生现在有个孙子叫汤明在当今的商界很有作为,说起来算得上会泽人中最富有的人,只是人家做人低调罢了。杨善洲老书记退休后,培养推荐的是我们会泽人黄绍智。最近几年也包括现在也有会泽人在保山担任党政领导。当然更为有缘的是两地都同属贫困地方,向着共同致富迈进的步伐更是一致的。
当年因为缺少树苗,善洲老人当年把保山地委大院盆景里的几颗树苗移栽到了这里,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这棵树是杨善洲老人当年当拐杖用的树枝,随手插在了水塘边,后来生根发芽,长成了今天这颗树,应了民间“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古彦。
此次到善洲学院学习,到滇西也就是短短几天,连骑马观花也算不上,就妄谈一些建议思考什么的,属于不自量力空想而已。滇西大地历史厚重,人杰地灵,早已雄图展现,大略在谋。胆敢妄议天下大事,徒留井底之蛙笑柄罢了,好在我脸皮厚。
上一篇:
学习杨善洲精神心得
下一篇:
走进大亮山一一一善洲林场
学院概况
学院介绍
实践基地
现任领导
先进事迹
共产党员廉洁故事 | 初心如磐为人民:杨善洲
杨善洲老书记在档案里的故事
党和人民需要善洲同志这样的干部
媒体报道
|
权威声音
杨善洲:“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杨善洲:“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媒体报道】云南杨善洲干部学院:赓续精神血脉 奋力打造哲社科
放歌新时代丨李雪健分享《杨善洲》的幕后故事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习近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