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05-08
作者:
来源:|0
浏览次数:
0次
“施甸的众多江河滋养了一辈辈淳朴的人们,人们也如同给予自己生存养分的水一般,一点一滴,用爱回馈着这一方土地,回馈着养育自己的故乡,回馈着相濡以沫的亲人。他们是这世间最纯净的水,把善良作为亘古不变的底色,将澎湃的热情树起生活的风帆,用海纳百川的包容与付出谱写大爱情怀。”杨善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上善若水,让我们一起走进善洲故居,听一听来自善洲故里最悦耳的溪流之声。
从古镇姚关行车11公里,就到了这个因为一个人而驰名全国的小村庄。进村的道路正在加紧扩宽,青山环绕,河流清澈,新式青瓦房沿河而建,小村给人的的第一印象就是宁静祥和。
让人眼前一亮,一下子疲累顿消的是下车后目之所及的杨柳翠绿、一汪碧水。四周群山环绕,羊欢鸡鸣,老牛漫步,几个农夫交谈甚欢,池塘旁的白墙上精美的壁画,遒劲的宣传标语都与感恩和节令有关。何问乡愁?何谓觅境?何为心灵归宿?此刻大家的心里都很清晰的听到了来自内心的一股细流。
小村佳名在,池边柳色新。听杨善洲干部学院解说员介绍,大柳水近百年长流不衰是后山植被保护得力,这里的水可供姚关镇陡坡村、瓦窑村、雷打树村、河尾村四个村子1932户农户,7084人的生活用水,从水池边大柳水与邻村签订的取水协议,可以看出周边村寨用水极度紧张的情况。也就理解了杨善洲为什么“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的良苦用心和坚定信念。
沿着刘家山新修不久的水泥路一直往上800米,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善洲故居界碑格外醒目,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大柳水。时下正是农忙季节,热情的乡亲见到我们也只能用打声招呼,笑一笑的方式表示欢迎,手里栽烟的活路是不能停下的。再往上就是修缮过的杨善洲故居,基本保持了原貌,篱笆和院门是新建的,据解说员介绍原来的老屋比这个还要简陋得多,两间住房不超过17平方米,堂屋稍大一些,正中粘贴着毛主席、马克思、恩格斯的画像,灶房里的生活用具简单到无法用任何词语形容。
善洲故居往里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32名学员有幸见到了杨善洲的大女儿杨惠菊。常年繁杂的农活让大姐脸上些许有些岁月的沧桑,很健谈和热情,身上丝毫没有地委书记女儿的影子。和大姐的交流让所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朴素的话语,给32名学员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党性教育课。放弃从山里出去靠着自己的能力找一份工作的机会,大姐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他们讲的赤脚医生、供销社也来要过我,叫我克。我爹也不在家,也不有问着他,我家太么不给我克,我家太就说两娘母么就光领着我独自么,指望处也不有,使嘴处也没有,也就是顺她们两娘母的心愿么,也就不有克了嘛!如果我去了,两娘母本是年纪也有个了,又我独自在家么,家里的重担我就承担起了,所以也就在家孝顺她们了。”对于自己在家务农照顾奶奶母亲,两个妹妹和父亲到保山念书,现在有固定的收入,大姐的回答发人深省:“我的收入好呢,父亲种的茶叶核挑可以卖钱了,给大家泡的茶就是父亲栽的,我还养着羊、牛、猪,卖了就是收入。再说人的能力有大小,她们有她们的本事,能出去是她们有能力,我在家照顾好奶奶和母亲,料理农活和家务事是我应该做的,所以从来没有想过划得着划不着。”大姐对我们的到来很开心,对能在家里和我们说说父亲的事感到很光荣。
课后,学员自发给大姐家做了一点简单的家务活,给新家及善洲故居周边出杂草,给大姐喂牛羊。
一位学员在“家风家教”班级讨论会上动情地说道:“前不久才读人民日报论坛文章《你的奋斗里,有没有一条梁家河》,为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吃苦耐劳、热爱学习的青春故事振奋。今天再次在大柳水学习、体验、感悟,从大姐的讲述中了解到杨善洲是如何在家里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今天我落泪了,一方面是为大姐,一方面是为大柳水还有这样一种传承。”
我们党历来重视家风家教建设。习近平同志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节课是学院教学科研组多次实地调研后重点推出的精品课程,也是多年来教研兴院的一次大胆尝试,杨善洲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富强同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