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态要闻 > 新闻动态 > 内容

照镜杨善洲

发布时间: 2014-10-08    作者:刘华荣    来源:|0    浏览次数: 0
分享

这是一次寻镜照魂之旅。

  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硕果坠枝的时节,我们云南省军区20多位纪委书记慕名来到位于施甸东南的“善洲林场”,进行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教育活动。置身杨善洲同志的精神家园,现地追寻他的奋斗足迹、瞻仰他的宝贵遗产、品味他的非凡人生、感悟他的崇高精神。以杨善洲同志为镜子,照照自己的言行,洗涤心灵之污、除去行为之垢、清扫作风之弊、强化尽职之责。

  傍晚时分,我们信步登上林场制高点的瞭望塔,远看,残阳如血、云蒸霞蔚、绿浪翻腾;近听,林涛低吼、百鸟争鸣、泉水叮咚。面对此情此景,联想起20多年前这里的荒凉之状,不禁感慨万千,无不惊叹杨善洲同志和同伴们改天之伟力、换地之神功!

  “善洲林场”过去叫大亮山。这个名称的得来源于一段令人心酸悲怆的时光。那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杨善洲同志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迫于生计而开始大规模毁林开荒、伐木挣钱,原本翠绿的森林遭到极大的破坏,水源枯竭、山石裸露,周边十几个村庄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越贫穷越砍树,越砍树就越贫穷,导致了生态的恶性循环。大片大片的荒山在阳光照射下发出刺眼的亮光,“大亮山”也就这样叫开了。

  还是在地区书记任上的杨善洲同志,眼看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差、苦不堪言,又不愿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一乡之私,只得暗自下定决心:“退休之后,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为乡亲们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1988年退休的他谢绝了省委领导安排到昆明休息养老的好意,毅然决然地带着17名职工徒步爬上大亮山,开始了植树造林的艰难历程,一干就是22年。这期间,他们搭窝棚、垒火塘,捡果核、育树苗,铲草平地、挖坑种树,喝凉水、吃野菜,夏冒酷暑、冬忍严寒,白天防蛇咬、晚上被蚊叮,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资金自己掏,窝棚吹破重新盖、树苗被毁再重栽,乃至左腿被摔断仍然拄着拐杖不息劳作。吃尽千般苦、受尽万般难。经过八千多个日日夜夜惊天地、泣鬼神的拼搏奋斗,杨善洲同志和同伴们终于把一个“飞鸟不歇脚、蚂蚁不做窝”,“连野樱桃和锯木树都不长”的大亮山改造成了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林海绿原。2009年4月杨善洲同志和同伴们把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5.6万多亩,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施甸县政府为了褒扬他的功绩,将大亮山正式命名为“善洲林场”。

  如今的“善洲林场”已是国家级生态公益林,主要植物有华山松、桤木、木荷、大树杜鹃、木莲、西南桦、云南樱花、杨梅、三角梅、滇润楠、桫椤、铁线蕨、虎头兰、番兰等,主要野生动物有麂子、野猪、刺猬、穿山甲、白鹇等,山上终年不断的泉水成为了姚关、酒房、旧城等周边地区重要水源地。当地群众感恩地把“善洲林场”称赞为“百善之绿洲”。

  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平凡而伟大,他的品德朴实而崇高,他的作风勤政而廉洁。在位时,家人没有从他手握的权力中得到半点好处,而当地的许多群众却得到了他无私的救助。退休后,他没有享过一天清福,却忍受了一个晚年的艰辛。杨善洲同志以他的模范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道德节操、精神境界、意志力量、作风形象和为民情怀。他是金钱上的贫困户,却又是精神上的大富翁;他是党员领导干部,更是大写的真人。他以自己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世人,不愧为当代共产党员的楷模,不愧为矗立在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心中的一面明亮而又高大的镜子。

  拜谒杨善洲同志墓前塑像,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崇敬之情,难于自已。遂作《鹧鸪天·杨善洲》词一首以记之:公本布衣出乡间,位高权重无私念。退而不休斗天地,硬叫荒山变森林。 清溪淌,珍禽鸣,亮山风光美无边。党的宗旨永不忘,甘洒血汗报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