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姜 洁
编者的话:杨善洲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一直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当作头等大事。他亲力亲为,在很多地方搞了自己的样板田。通过推广良种、改进技术等方式,把保山变成了有名的“滇西粮仓”,他也因此被群众亲切地称作“粮书记”。
堂堂一位地委书记,居然擅长插秧?这在保山,却不是什么稀奇事。
1977年的插秧季节,龙陵县平达乡河尾村的几个农民正在地里忙活。杨善洲正好到当地调研,看见他们插秧的姿势不规范,就上前去说:“你们插秧的方法不对,村干部没跟你们讲‘三岔九垄’插秧法吗?”
农民们看他的打扮,以为是路过的农民,没好气地答:“你会栽你来栽嘛!”杨善洲二话不说,卷起裤脚就下田一边讲一边示范。农民们惊奇地发现,他很快就栽了一大片,而且栽得均匀整齐。
保山市原政协主席胡应舒告诉记者,这类故事在保山流传着好多个版本,因为杨善洲手把手教过的农民数不胜数。当年,杨善洲在保山县板桥公社、施甸县保场公社都有0.5亩的个人样板田,施甸县的太平里山头、姚关都有包谷样板地。他的车上经常放着锄头,下乡时见到不规范的栽插现象,他就要亲自下田、下地去手把手地示范。在保场公社的样板田上,他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亩产量提高了三四百斤。直到现在,当地的群众还在采用这种插秧方式。
杨善洲多次说过:“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为此,他一面推广良种、坡改梯、改良土壤,一面推广科学的种田技术、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粮食生产发展迈上大台阶。
在施甸县姚关镇有不少荷花塘,如今许多农户依托美丽的荷塘搞起了农家乐。退休干部董福寿告诉记者,这些荷塘里的淤泥,曾被杨善洲用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当时的姚关区姚关公社有耕地1514亩,人均0.88亩,土地非常贫瘠。一半是“风吹遍地跑,下雨顺水漂”的香面土,一半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白胶泥。冬季,杨善洲组织群众把姚关荷花塘、山邑海子一部分水撤干,将潭中的淤泥晒干、打碎以后挑到地里增肥。“全社750亩耕地先后改良过两次,共计挑土40万担,平均每亩530担,给原来贫瘠的土地铺上了一层2至3寸厚的肥土,把原来的香面土、白胶泥变成了疏松肥沃的黑油沙土,姚关公社玉米的亩产一下子提高到419斤。”
“那时我在板桥当技术员,老书记每次在外地看到良种都要带回来搞试验,并时常利用周末、节假日到板桥样板点察看、询问,并和技术员一起栽插。”保山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毕景亮回忆,“有几次他大年三十晚上到板桥看望技术员,对大家说:‘你们很辛苦,但做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你们的工作干好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保山的大事就解决了一半啦!’”1978年“京国92”杂交水稻试验成功,杨善洲马上组织5县区的领导和群众到板桥参观学习。“京国92”在全区顺利推广,保山坝、施甸坝的水稻单产历史性地跨越了千斤大关,群众都由衷地赞叹:“老书记真是咱们保山粮食生产的总农艺师!”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还给记者讲了一则“新品种产量不高公家赔”的趣事:1964年,时任施甸县委书记的杨善洲出差时得知“台北8号”稻谷单产较高,产地气候又和施甸的气候较为接近,回来后就让县农业组和上级联系引进“台北8号”,由县委机关在罗街建立试验田进行试种。当时,群众观念保守,不愿意种植新品种,杨善洲便许下诺言:如果“台北8号”亩产达不到400斤,由县委进行等量补偿。秋收时节,县委组织全县公社干部、群众在实验田现打现收,“台北8号”亩产达900斤,老品种亩产400斤,现场参观的公社干部、群众从此打消了顾虑。1966年,施甸全县种植“台北8号”2万亩,丰产丰收,缓解了全县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
1978年,保山地区的粮食产量创造了历史新高,以后每年以11%—13.2%的速度增长。1981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64250万公斤,水稻单产在全省连年排名第一,保山从此获得了“滇西粮仓”的美誉,杨善洲则被群众称为“粮书记”。
(原载《人民日报》2011年3月25日)